您好欢迎您访问江苏省硅酸盐学会网站  登陆 | 免费注册
设为首页  |   收藏本站  |   联系我们
  • 本站首页
  • 学会概况
  • 学会动态
  • 科普宣传
  • 专家成果
  • 会员服务
  • 《江苏硅酸盐》
  • 资料下载
  • 科普宣传
    nzcms 科普平台
    nzcms 科普新闻
    nzcms 非遗文化
    联系我们
    nzcms 地址:江苏省南京市北京西路12号
    nzcms 邮编:210008
    nzcms 电话:025-86639609
    nzcms 传真:025-86639609
    nzcms 邮箱:jsgsyxh@126.com
    标 您的位置:首页 >  科普宣传
    科普宣传  

    飞砂料成因的中控判断与操作

    发布: 江苏省硅酸盐学会 人气:462 次 时间:2021/8/9 11:57:22 关闭
    分享到:

    飞砂料成因的中控判断与操作

    1
    飞砂料对生产的影响
    1.1 对火焰形状的影响
    当出现飞砂料时,篦冷机高温区细粒状物料随热气流上升,窑前尘粒飞扬,窑内火焰形状不易观察。由于粉尘含量的增加,在燃烧器上容易堆积形成“鸡冠”(也有的将其称为“蜡烛”),有时也可在燃烧器下部形成“羊胡子”。当飞砂严重时,篦冷机内混浊看不清,二次风温忽高忽低,窑内煅烧温度不易控制。含有大量尘粒的入窑二次空气,改变了煤粉的燃烧环境,使其燃烧特性随之发生变化,火焰形状极不规则,黑火头长,窑前火焰温度低是其显著特征。黑火头与白火焰有时出现脱节现象,火焰上飘发叉,甚至产生不完全燃烧和尾燃,造成窑尾温度偏高,继而引起烟室斜坡和上升烟道结皮,黄心料增多。同时随二次空气入窑的料粉中CaO、SiO2含量高,变相改变了入窑物料的化学成分,使物料变得更加难烧。
    1.2 对篦冷机操作控制的影响
    对第三代篦冷机的操作控制要求是稳定篦床上的料层厚度,并采用厚料层操作,使冷却风用量少,二次风温高,有利于提高煤粉的燃烧速度和窑内温度,来达到高的热回收效率。但由于飞砂料的出现,改变了篦床上的料层特性,使料层厚度不易控制,篦下压力波动大,篦速调节频繁。当料层厚时,冷却风吹不透,物料易结块;反之,则出现“腾涌”、“勾流”,甚至发生冷却风短路,大大增加熟料烧成热耗。同时,篦下漏料增多易积料,篦床上由于物料冷却不好也容易形成“红河”现象,危及设备安全。
    2
    中控判断与处理
    2.1 KH升高引起的飞砂
    在煅烧过程中,烧成带温度和火焰颜色基本没有变化,窑电流有轻微的下降,但离窑熟料中开始出现细粉,输送机上的熟料由表面光滑、结构致密、大小均匀一致的青灰色,逐渐转变为结构松弛的灰绿色,升重下降,fCaO增高。采取小幅度地增加喂煤量,效果不明显,料子表现吃火难烧。随着细粉的增多,飞砂现象逐渐明显,离窑物料呈现欠烧状。只有大幅度地调整煅烧控制参数,使窑内温度、火焰颜色以及窑电流均高于正常控制水平,才能遏制细粉料的增多。这时升重虽会大幅度地升高,但fCaO下降较少,依然高于正常控制指标。这种情况大多是由于入窑物料中CaO含量增加,KH 升高所致。由于KH高,在正常的煅烧温度下不能形成足够的液相量,从而使熟料中残存的fCaO 偏高。在操作上可采取加大旋流风量,使火焰变得短粗,温度释放集中,便于提高窑头温度。分解炉温度偏高控制10~15℃,入窑分解率控制在95%左右,加强物料预烧。同时适当减料,降低窑速,在保证物料填充率的前提下,延长物料在烧成带的停留时间。
    2.2 SM 过高引起的飞砂
    因SiO2含量高引起的飞砂比较容易判断,其熟料表面粗糙,有小麻点,晶体闪亮且比正常熟料多,砸开后孔多,升重低,fCaO低。在煅烧时,物料表现为耐火,不易结块,飞砂大,细粒熟料容易在燃烧器上堆积形成“鸡冠”,该“鸡冠”任其自由发展也不会长很高,多在1m以下,且比较容易处理,用高压空气对准其根部吹动即掉。在操作上应以保证窑内热工制度的稳定为主,煤风调整要小,严防大加大减,控制火色均匀。篦冷机高温区用风在保证入窑煤粉能完全燃烧的情况下可适当减小,防止细粒熟料发生二次飞扬,干扰窑内火焰。
    2.3 IM 变化引起的飞砂
    窑内火色白亮,能明显看到粉粒状物料随热气流上升,用加减煤的办法来改变窑内煅烧状况时,效果不明显,总感觉火焰短,烧不进去,二次风温高,烧成带前部窑皮恶化快,局部出现沟槽状。在某一特定的温度范围内,料子易烧,产量较高,系统参数几乎不用调节。燃烧器前端上部易长“鸡冠”,下部易出现“羊胡子”,篦冷机堆“雪人”。与SM 高形成的“鸡冠”不同的是,该“鸡冠”质地较硬,不容易处理。任其发展下去,会一直上长,直到与窑皮接触,对燃烧器的正常使用影响很大。输送机上熟料颗粒表面不是很光滑,颜色不匀,微泛白。砸开后,内部致密,砂状料粉多呈青灰色,fCaO 低。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:Al2O3含量增加,料子烧结范围变宽,液相大量出现太迟所致。在操作上应勤移动燃烧器,使其靠里一些,火色偏中控制。加大轴流风量,使火焰变得细长,用长火焰煅烧,以适应窑内的各种变化。窑速比正常慢0.1~0.2r/min,出窑物料温度高时,篦冷机用风应偏大控制,确保物料迅速冷却,防止因冷却不好而产生粉化现象。
    还有一种情况是在正常用煤量的情况下,火色偏暗,火焰较长,烧成带温度波动大。离窑熟料既有大块又有细粉,粒度差大,温度稍高就易烧软。窑皮极不稳定,黏挂慢,掉落快,烧成带后部窑皮恶化快。温度稍低,粉粒状物料就大量增多,飞砂明显,篦冷机和窑内出现浑浊状态。由于操作参数变化频繁,煅烧不好控制,热工制度不稳定,甚至出现周期性波动,还容易产生结蛋现象。结皮较硬,不容易处理,此种飞砂主要是由于生料中Fe2O3含量高,熟料烧成温度较低,烧结范围过窄引起。火焰色差大,窑皮垮落容易黏挂难是其显著特征。输送机上的粉粒状物料多呈土黄色。在操作上,应适当减小外风,燃烧器向外移动,保证火焰顺畅。同时控制分解炉出口、窑尾烟室温度比正常低10~15℃,来抑制物料在煅烧进程中液相提前出现,减少结皮堵塞情况的发生。此时窑速应比正常窑速快0.1~0.2r/min。
    2.4 硫碱比变化引起的飞砂
    由于预均化技术的发展,以及矿山计算机控制网络化开采的应用,入窑物料中的硫、碱含量大部分都能在受控范围内波动。但有时受原材料条件的限制,或过程质量控制出现失控时,也会造成硫、碱含量的波动超过其控制范围进而影响窑的煅烧。此时,如果操作上不采取措施,更容易加剧飞砂的程度。中控观察到的现象是:火焰颜色不是很亮,窑电流偏高、波动大;窑皮厚长,在放热反应带后还容易出现结圈现象;窑尾温度不是很高,但烟室斜坡、分解炉锥体结皮量明显增多,需频繁清理,如果处理不及时,斜坡上容易积料。有时C5锥体和下料管也频繁产生结皮现象,煅烧操作难度大,温度稍高,容易出现过量液相,而温度稍低,则易出现欠烧现象。输送机上的熟料形状极不规则,圆形物料少,粒度差大。粉状物料较多,同时夹杂有白色扁平状颗粒,该颗粒色白发黄,质轻易碎有时用手指轻轻一捻即碎,fCaO高。这些现象的产生,都是由于硫碱比过高引起的。虽然硫碱比的增高增加了液相量,降低了液相黏度,有利于煅烧。但硫酸碱又降低了液相的表面张力,其结果虽然是改善了熟料颗粒的可浸润性,却降低了颗粒之间的黏着力。黏度和表面张力的降低,使熟料颗粒结构疏松,物料在窑内翻滚时难以形成较大颗粒,或形成了也会由于多次滚动而散开,产生大量细粉料。
    对应的操作方法是,首先应加强清堵的频次,必要时可人工定时处理结皮。压低窑尾、分解炉出口和C5下料管温度,控制入窑分解率达到90%即可。加快窑速,燃烧器适当退出些,避免用粗短的高温火焰,而采用较长的高温火焰,通过控制煅烧温度来控制液相量和液相表面张力。
    3
    注意事项
    1)及时和化验室联系,弄清物料成分波动的原因,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,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。
    2)加煤时一定要慎重,只有在确保煤粉能充分燃烧的情况下才可增加用煤量。否则,只有降低系统投料量降低产量,以防止煤粉不完全燃烧,在窑内产生还原气氛,形成还原熟料,以及预热器系统结皮。
    3)在处理飞砂料的过程中,应加强对回转窑筒体温度的检查。随时掌握筒体温度变化情况,防止窑皮过厚形成结圈,影响窑内通风和物料的流动。或因窑皮过薄造成耐火衬料受损,甚至发生红窑事故。
    4)现在的预分解窑,用“电子眼”替代了我国长期人工看火的传统习惯,减轻了操作员的劳动强度,但同时也弱化了操作员现场看火的技能和习惯。“电子眼”虽可直观地、不间断地反映窑内火焰形状、煅烧状况和熟料颗粒等,但毕竟有一定的局限性,特别是遇到飞砂现象时,由于窑内和篦冷机高温区出现浑浊状态,用“电子眼”往往不易观察窑内状况。这就要求中控操作员应多到现场观察窑内的煅烧状况,及时掌握工艺变化情况,以便于正确分析飞砂形成的原因,从而采取切实有效的处理及预防措施。
    4
    结束语
    产生飞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影响因素也不是单一的,以上只是笔者自己的看法和认识,供讨论和参考。
     
    地址:江苏省南京市北京西路12号   电话:025-86639609  邮箱:jsgsyxh@126.com  后台管理
    Copyright Right©1963-2017 江苏硅酸盐学会 All rights reserved. 苏ICP备2020053651号-1
    您是本站第 2635039 位访客